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candlestitch.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計量趣談

“塵”“?!币彩倾y兩計量單位

發(fā)布時間:2013-03-01 作者:姜濤 來源:揚州晚報 瀏覽:4954

  近日,在《清宮揚州御檔》的奏折里,江蘇省揚州市檔案專家魏怡勤發(fā)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另類文字游戲,地方官員在向乾隆呈報上解稅銀和糧食數(shù)量時,羅列的計量單位非常罕見,數(shù)量多達20個。

  一瘐銀知多少?

  “塵”“埃”也成計重單位

  魏怡勤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上解稅銀奏折里常見銀兩的計量單位多為“兩”“錢”“分”“厘”等。乾隆十七年(1752),在長蘆(今合肥)鹽政吉慶上奏的《題報前署鹽政高恒并運使護理鹽政盧見曾各任內(nèi)督征正雜鹽課錢糧數(shù)目事》一折中,銀兩計量單位卻多得讓人咋舌。

  折中寫道:“盧見曾詳稱前署鹽政高恒自乾隆十五年九月初二日起至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止,任內(nèi)舊管銀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三十三兩八錢一分七厘六毫二絲九忽九微

  七沙三塵一埃五渺四漠一虛九澄六凈三巡八梭四庾,新收銀七十六萬九百八十一兩七錢五分三厘四毫一忽一微八纖一渺一漠四糊一虛一澄五清五逡五巡六梭九庾……”如從“兩”算起,到“庾”,共有20個計量單位。

  讓人費解的是,這一時期的奏折都是這樣。乾隆十七年五月初八,長蘆鹽政吉慶在上奏上述折件的同日,還上呈了《題報前護理鹽政盧見曾任內(nèi)督收私鹽贖變銀兩數(shù)目事》的另一奏折,折中涉及銀兩數(shù)的計量單位只有5個。折中道:“前護鹽政盧見曾自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起至乾隆十七年三月初二日止,督收私鹽變價銀三兩三錢七分六厘。查長蘆有應(yīng)解戶部更名食鹽變價銀一百(零)六兩六錢四分八厘八毫……”

  魏怡勤認為,在清代,計量衡還比較落后,銀兩的單位從“兩”到“錢”再到“分”“厘”,再小已無多少實用價值,至于更小的“逡”“巡”“梭”“庾”等,恐連理論價值也不具備,這樣小的稱重單位,即使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實際操作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更何況是在260多年前的清代。

  值得一提的是,吉慶在同日上奏的兩份公文中使用不同的銀兩計重單位,這說明,當時朝廷對行文可能并未作嚴格規(guī)定。多達20個的銀兩計量單位,即使是在《清宮揚州御檔》收錄的數(shù)千份奏折中,也非常少見。魏怡勤猜測,這僅是某些官員茶余飯后玩的文字游戲而已。

  一糠米有多重?

  “顆”“粒”也用來稱重

  無獨有偶,在《清宮揚州御檔》中,除了罕見的銀兩計量單位,類似的情形不久又出現(xiàn)在乾隆年間米的計量上。如乾隆十八年(1753),傅恒等上奏的《題為遵議揚州府江防同知孔傳橿原參之案請開復(fù)事》。奏折里寫道:“……今孔傳橿前于懷遠任內(nèi)遺漏征報乾隆十二、十三、十四等三年升科漕米,每年應(yīng)征正耗米六升七合五勺一抄八撮二圭一粟五顆三粒三黍二稷一糠,亦在于未奉部議革職之先,即已按年全數(shù)補征……”

  傅恒上此奏折,是在為地方官員孔傳橿蒙受漕運總督瑚寶誣告之冤一事,據(jù)實向乾隆帝作申訴。“每年應(yīng)征正耗米六升七合五勺一抄八撮二圭一粟五顆三粒三黍二稷一糠。”這句話當引自瑚寶向乾隆帝告狀的內(nèi)容。在清代,米的常用容量單位是石、斗、升、合、勺等。從“勺”到“石”都是以10進位,而“勺”以下,“圭”和“撮”曾是古代的容量單位?!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圭為1升的十萬分之一;10撮等于1勺,1市撮為1毫升。其他如粟、黍、稷等,多為糧食作物名稱,少見用作容量單位的文字記載。

  其實,在清代,6升多米的價值是極其低微的。據(jù)乾隆十年(1745)的史料記載,當時揚州、蘇州一帶的米價為每石1兩6錢銀左右,按此價折算,6升米最多也就是十分之一兩(1錢)銀。清朝規(guī)定,一個縣官年俸是45兩銀子,外加20擔俸米和養(yǎng)廉銀。七品縣令的養(yǎng)廉銀在400—2000兩之間。漕運總督瑚寶為這6升多米的小事,上奏乾隆帝,而且還羅列出長達12個計量單位,不外乎是渲染事態(tài),不排除瑚寶想借此事以達到自己某種目的的可能。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征訂通知 征訂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