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quán)”,采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于16兩,一兩等于24銖,發(fā)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漢朝武帝發(fā)行五銖錢,錢幣上鑄有五銖二字,一直沿用到唐朝,直到開元通寶錢問世,通行六百年。在這以前,錢都不是重量單位,而是名稱。
從開元通寶錢開始,貨幣的名稱才改稱通寶,錢作為貨幣名稱的歷史才結(jié)束,逐漸成為重量單位。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鑄造的開元通寶錢,上鑄通寶字樣,每枚銅錢重2.4銖, 十枚銅錢剛好重一兩。 這樣,一兩就等于十錢。
到宋代,斤和兩之間的換算仍然是十六進位制,而在兩以下的重量換算中,正式廢除了銖這一重量單位,用錢取而代之,確立了十進位制,相比之下,十進位制更加便于換算,更加簡便。一兩等于十錢的算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
所以,在古代,十六進位制在斤兩之間換算一直存在,即一斤等于十六兩,在兩以下的換算中存在于宋以前,宋以后則采用的是十進位制,即一兩等于十錢。有一兩等于二十四銖的算法,而二十四銖等于十錢,一兩等于十六錢的計算方法是錯誤的。
欄目導(dǎo)航
內(nèi)容推薦
更多>2020-09-17